惠州頭條 掌中惠州
東江輿情研究院 東江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院 東江云媒大數(shù)據(jù)研究院 惠州東江圖片社
東江品牌聯(lián)盟 粵港澳大灣區(qū)主流媒體聯(lián)盟 東籬俱樂部 超網(wǎng)新媒體公司 教育投資公司 報業(yè)印務公司 報業(yè)發(fā)行公司 新文創(chuàng)公司 惠報廣告公司 惠品匯 農(nóng)產(chǎn)品展銷中心 文化藝術(shù)發(fā)展中心 惠州日報國旅 教育文化傳播公司 出版公司 天堃文化公司 迭代智能科技公司 惠州國畫院
演播廳 會議室
八幅水墨畫,把中央蘇區(qū)鹽道的崢嶸歲月,定格在人們眼前——興隆村,青翠的竹林中,江廣亭巍然矗立,一行人挑著鹽擔,一步一踏,拾級而上;穿著土布衣衫的挑夫,腳踩木板,手握木鋸,正在改裝挑鹽的木桶;鹽卡戒備森嚴,客家阿娘提著藏有食鹽的竹籃,喬裝乞丐,拄杖攜兒,智闖關卡……
這是贛南籍畫家、我的老同事鄔江兄的作品。那一天,他把畫作發(fā)到我的微信,我立刻回復:“有點像連環(huán)畫。”他秒回復:“就是連環(huán)畫!”他還說:“你的家鄉(xiāng)越來越美了!边@八幅連環(huán)畫,仿佛穿越時空的電影老膠片,喚起了我對家鄉(xiāng)鹽道的回憶。
贛粵鹽道。 鄔江 作
1931年,為打破敵人對中央蘇區(qū)的經(jīng)濟封鎖,地下黨組織開辟了一條贛粵食鹽運輸線,把惠州平海、稔山以及海陸豐汕尾、捷勝、遮浪、甲子、碣石一帶的海鹽,秘密運至江西瑞金、興國。食鹽運輸線途經(jīng)贛粵毗鄰的兩個小山村——定南天九的興隆村、龍川細坳的小參村。兩地群眾為運輸食鹽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最早聽這個故事,大約是五六歲的時候。冬天下雪的日子,老屋上廳生起一堆柴火,三五長輩,五六小孩,圍坐著烤火。這時候,娭毑(奶奶)開始給她的孫輩們“講傳”。
娭毑說:“你嘟細佬哥,唔曉得嘍,舊兩年,下廣東興寧揩鹽,好苦哇!”娭毑每次講故事,先來幾句開場白,就像章回小說里的楔子,然后娓娓道來。聽著聽著,感覺自己也是一名挑夫,跟著娭毑走在那條鹽道上:挑兩籮燥谷,爬石階崟,行一段橫排,下到高喝,沿九曲河直上,過天成橋,然后在山旮旯里摸黑走,到了興隆,天才蒙蒙亮!斑^了興隆的江廣亭,就是廣東的地界了!眾謿舱f話的語氣緩緩的,淡淡的愁緒掛在臉上。
娭毑講故事,像翻一本流水賬:“到了興寧,賣了燥谷,換成一擔食鹽,唔管早夜轉(zhuǎn)定南。揩鹽的叔伯,半路上人唔見了,多半被捉到血湖塘槍斃了!眾謿餐nD下來,不說話,繃緊著臉,仿佛當年的仇恨還壓在心頭。雪花飄落在天井里,廳堂里的空氣似乎凝固了,柴火嗶嗶剝剝地響。
我聽得懵懵懂懂,但記住了血湖塘這個充滿血腥味的地名。
年齡稍長,每次走路下龍川,赴細坳墟,行至血湖塘附近,山野空曠,斑鳩咕鳴,那股令人心寒的氣氛,總讓我想起娭毑講的故事,心里七上八下的。盡管多次路過,我始終不明白血湖塘這地名的由來?戳肃w江兄連環(huán)畫的文字,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許多被鹽警抓捕的運鹽群眾,在那里慘遭殺害,鮮血染紅了山塘水,所以,鄉(xiāng)親們把那里稱作“血湖塘”。當年的白色恐怖,罄竹難書!長輩們說,那時候,鄉(xiāng)里計口售鹽,每人每天只許買三錢。凡是給蘇區(qū)挑鹽做過事的,一旦被鹽警發(fā)現(xiàn),輕則坐牢,重則殺頭,房子被燒,親人也受牽連。
鹽道崎嶇不平,蛇行般在崇山峻嶺間蜿蜒。千百年來,鵝卵石鋪筑的山間小路,回響著客家山歌“肩頭挑爛骨挑綿”,見證了贛粵兩地絡繹不絕的商貿(mào)往來。贛南這邊的稻谷、煙葉、土紙、香菇、木耳,一擔擔挑往興寧,在那里中轉(zhuǎn),又挑往更遠的惠州、海陸豐、潮汕揭。而海邊的咸魚、欖角、食鹽、洋油、布匹,一擔擔輾轉(zhuǎn)挑至定南、安遠、信豐,銷往贛南各地。那一塊塊青石,光滑、圓溜,滴滿了無數(shù)挑夫的血汗。龍川詩人謝逢松這樣感嘆:“階石個個無棱角,盡是挑夫腳踩圓。”
據(jù)史料記載,1931年至1933年,在這條贛粵食鹽運輸線上,沿線各地群眾為中央蘇區(qū)護送了3000多噸食鹽以及其他緊缺物資。贛粵邊界的鹽道,每隔三五里就有一座廟,神龕前擺放著一盞煤油燈。遙想當年,那昏黃的燈光,也曾照亮挑夫前行的路!笆f挑夫上贛南”,那是一首多么雄渾激昂的史詩。
憶鹽道,最憶江廣亭。亭子建在興隆村的山頂上;张山ㄖ,馬頭墻下,大門南北對開。二十多年前,在汕尾工作的我,每年北歸,車到小參、興隆,便感覺到家了,總會想起亭北門那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南北方同胞分什么粵區(qū)贛域;下聯(lián):東西皆大道看將來車水馬龍。是啊,贛粵邊界山水相連,言語相通,人緣相親。兩邊的鄉(xiāng)親,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在我這邊,我的九大舅十大叔在你那邊,逢年過節(jié)走親戚,或娶親嫁女,或赴墟買賣,見了面,“老表”“老華”叫得親熱,那份感情,像酒甏里的陳釀那般濃。江廣亭只是地理上的分界點,“一腳踏兩省”只是說笑而已,事實上,住在一條水,哪能分得那么清。南來北往的挑夫,在亭里歇腳休憩,施茶的阿婆端上一碗姜茶水,熱情地招呼“喝口茶”。涼爽的山風,驅(qū)散一身疲憊,那份快活妙不可言。然而,在那血雨腥風的日子里,挑鹽的群眾哪有心情享受這份快活,因為前面不遠處就是鹽卡,等待他們的是一場生與死的較量。
如今,江廣亭和興隆村那段鹽道修葺一新,成了紅色教育基地。今年“七一”前后,我在朋友圈看了一個視頻:一位年過九旬的老黨員站在亭邊給年輕干部講黨課,他以自己的經(jīng)歷講述蘇區(qū)鹽道那段歷史:“當年聽大人講,走在這條路上,不光累,還擔驚受怕,很多關卡阻攔著。挑鹽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闖過關卡,勇往直前!边@位老黨員叫余廷柱,退休前任定南縣縣長。他十六歲開始在鹽道上當挑夫,一根扁擔,兩只籮筐,挑七八十斤,一天走七八十里,曾經(jīng)兩天穿爛一雙草鞋。鄉(xiāng)親們親切地喊他“挑夫縣長”。老縣長的黨課,話語樸實,道理深刻,讓我深受教育。
前些日子,我回鄉(xiāng)探親,特地去了一趟興隆,重走蘇區(qū)鹽道。興隆村車輛如潮,游人如織!爸醒胩K區(qū)鹽道”六個紅色大字,鐫刻在花崗巖石塊上,高低排列,格外醒目。一撥撥游人,行走在盤山的石階路上,或上山,或下山,“踟躕復踟躕”,把這片青翠寂寥的山林攪得熱鬧喧囂。
公路邊,鹽道入口處,一棟敞篷式農(nóng)家樂擠滿了游客。兩位嬸娘站在灶旁做水燙皮,忙得不亦樂乎。蒸汽氤氳,陣陣清香彌漫開來,沁人心脾。游客們依次排隊,等候著。微信掃碼付錢,他們一邊談笑,一邊蘸醬料,大口大口地吃著。
我問一位嬸娘:“生意好唔好?”
嬸娘笑著說:“外面來的人多,還好!”
旁邊一位賣香菇的老阿婆搭話說:“現(xiàn)今日子好過,路也好行了,你嘟在外面,多歸來看看。”
這儼然是一幅鄉(xiāng)村新畫卷。望著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流,我又想起江廣亭北門那副對聯(lián)。這番車水馬龍的景象,不正是先輩們當年所愿嗎? 作者:曾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