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頭條 掌中惠州
東江輿情研究院 東江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院 東江云媒大數(shù)據(jù)研究院 惠州東江圖片社
東江品牌聯(lián)盟 粵港澳大灣區(qū)主流媒體聯(lián)盟 東籬俱樂部 超網(wǎng)新媒體公司 教育投資公司 報業(yè)印務公司 報業(yè)發(fā)行公司 新文創(chuàng)公司 惠報廣告公司 惠品匯 農產品展銷中心 文化藝術發(fā)展中心 惠州日報國旅 教育文化傳播公司 出版公司 天堃文化公司 迭代智能科技公司 惠州國畫院
演播廳 會議室
賓興館,坐落于惠州市惠城區(qū)金帶南街,自清道光八年(1828年)建成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下詔停止科舉,前后為科舉服務了將近八十年。它不僅見證了清代科舉制度的繁榮與衰敗,還在資助學子應試、培養(yǎng)人才、振興文教等方面貢獻良多,對當今教育發(fā)展也有所啟示。
2015年,賓興館古建筑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省內發(fā)現(xiàn)并保存完好,且直接與古代科舉制有關的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2019年,依托賓興館古建筑而開辟的惠州古代科舉制度陳列館免費對外開放。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中國鄉(xiāng)土建筑專家陳志華曾實地考察,稱其是我國鄉(xiāng)土建筑中最能反映科舉制度的實物之一,非常珍貴。
自開館以來,賓興館成為游客的新打卡地。進入五月,中考、高考即將到來,賓興館出現(xiàn)了一道新風景線,惠州學子前往打卡祈福,祈求取得好成績。
“宴席”上,士子們一起“大快朵頤”
以文教興邦而建
一入賓興館,映入眼簾的就是大堂里官員與賓客相互作揖的塑像,這是清代官員為參加鄉(xiāng)試的生員舉行的送別典禮“賓興禮”的其中一個步驟。賓興禮分為送行、鄉(xiāng)飲、禮儀和捐助,是當時宣揚科舉制度崇高性的儀式,目的在于宣揚尊長尚賢的道德倫理觀念,襯托出應試者的榮光與高貴,進而可擴大科舉對榮耀鄉(xiāng)里、光宗耀祖的影響。
這也是為何取名“賓興館”的原因之一,館內的《賓興館條約》序言即說:“館額賓興,以飲賓興之費而名,所以勵士子而興文教也!迸f時地方官仿古鄉(xiāng)飲酒之禮,設宴招待應舉之士,謂之賓興。故名賓興館。
“賓興”一詞,始見《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后世將支持應試、入學、登科的機構稱作賓興(李才棟《漫說“賓興”》)!百e興”之意,諸多學者認為賓興會是清代出現(xiàn)的一種民間助學、助考組織!顿e興館碑記》前言寫道:“我歸邑各鄉(xiāng)紳士,議置賓興館租貸生息,為士子進身……文風振而士氣伸,皆于是乎在矣!庇纱丝芍e興館由歸善各鄉(xiāng)紳士集資,專門為資助縣中士子參加科舉考試,以文教興邦而建。
賓興館
賓興館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作為接待本地生員參加鄉(xiāng)試、會試的會館,是當時惠州府唯一較具規(guī)模、管理最完善的服務于科舉的場所,見證了清末惠州科舉歷史。
明清時期,惠州地區(qū)共考取進士105人、舉人930人。在這其間,惠州涌現(xiàn)了葉夢熊、張萱、江逢辰等歷史文化名人。修舊如舊后的賓興館,采用原有的三進兩路的庭院式布局,錯落有致,占地面積約1198平方米,左右兩路各設有樓閣,局部兩層,總建筑面積約2150平方米。
為增強觀眾的體驗感,館內布展方式上特設了諸多人物塑像,再現(xiàn)科舉文化場景,陳設內容有賓興館與惠州科舉、中國科舉文化源流、惠州科舉名人等5個展區(qū),陳列著各類與科舉有關的文物實物約50件,文物復制品約130件,復制石碑、牌匾約15塊,共計展出各類實物約180件(套)。其中,還有明嘉靖十四年時葉夢熊的鄉(xiāng)試書經(jīng)考題、清同治二年賓興館碑記拓片等供游客觀覽。
“賓興館和清朝科舉考試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惠州學院歷史學副教授包國滔認為,賓興館的建立為當時廣東讀書人住宿、備考、與家人餞別提供了場所,館內文人氛圍濃厚,也有助于增強地方文教氛圍。
大堂里官員與賓客相互作揖,作送別“賓興”禮
促惠州府人文蔚起
賓興館作為與古代科舉制度配套的一種民間助學、助考組織,其實質和官學、官辦書院施行的助學制度一樣,目的都在于讓士子安心讀書,解除貧寒子弟的后顧之憂,為應試者提供便利和資助。
據(jù)有關學者測算,當時舉子們赴京往返一次的費用每人約需120兩白銀,而朝廷給予的補助最多不超過30兩,多數(shù)考生的應試經(jīng)費仍需靠自己來解決。正如賓興館條例碑記第六條所言:“士子有志觀光,每多阻于盤費。”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清代光緒末年,四川合川(現(xiàn)為重慶)有個叫丁治棠的舉人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他前往北京參加會試的全過程,往返一共用了八個月時間,期間經(jīng)受了暈船、生病的折磨,除了科考費外,還要承擔高昂的差旅、醫(yī)藥費。
古時考生赴考期間不僅收入全無,還要準備如車馬費、旅店費、飲食、盤纏,再加上需準備購買一些考試用的脂燭水炭、衣席等,費用不小。一般人家,實難籌措有關費用供考生科舉。明清兩代,從南京沿運河到達京城需三個月,從南京至廣州大約也是三個月。“因此,如果走運河路線,從惠州到廣州再到京城,也要半年多時間,期間費用可想而知!庇袑W者研究認為,家庭條件一般的考生,除了自籌和官助費用,也依賴民間資助。
惠州賓興館的出現(xiàn),無疑是一種最重要的助學、助考組織形式,它對科舉資助進行相關規(guī)定,給應試者提供免費或者廉價食宿,盡可能地資助應試士子,給予一定的路費、獎賞等,幫助考生解決科考中的困難,實現(xiàn)士子們步入仕途、光宗耀祖的夢想。
惠州市嶺東文史研究所所長吳定球介紹:“每逢鄉(xiāng)試,該館便從租金中提出兩百兩白銀均分給府、縣兩學參加鄉(xiāng)試的生員以及參加會試的舉人作為路費。”當時的生員大約人均可得10兩路費,舉人人均可得50兩。
在賓興館建成之前的200年間,惠州地區(qū)才考取進士9人,舉人145人;該館建成后的將近八十年里,高中進士者達6人,舉人78人。顯然,賓興館對振興地方文教、培育人才有積極貢獻。
有關專家評價,賓興館所折射出來的古代科舉制度,是一份巨大而沉重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科舉時期的見證文物,它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極為重要,其建筑遺產保存了古代真實的環(huán)境特征,無論是建筑遺存、文字實物資料、科舉習俗等,都具備較高規(guī)格的文物真實性與完整性,真實反映了古代科舉制度情況,讓廣大市民能實地了解古代科舉的那些人、那些事。作為科舉文化遺產,科舉制及其衍生的科舉文化也具有豐富的內涵,應該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科舉文化遺產。
寒窗苦讀
修舊如舊,惠州古代科舉制度陳列館面世
自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止后,各地的賓興館就慢慢廢置、破敗,惠州賓興館也不例外。
抗日戰(zhàn)爭時,日軍入侵惠州,賓興館遭到日軍飛機轟炸。1949年后,該館收歸國有,后被用作環(huán)衛(wèi)所;葜菔胁┪镳^相關人員調查顯示,該館交付環(huán)衛(wèi)部門使用后,成為20多戶環(huán)衛(wèi)工人居住的大雜院,最多時容納近80人。
據(jù)介紹,賓興館內硬山頂屋面頗為精致講究,屋脊灰塑莊重古樸,正門駝墩和斗拱的雕刻十分精美。特別是正屋中座左側的墻壁上鑲的《賓興館碑記》[道光八年(1828年)]和《賓興館條約》[同治二年(1863年)]兩方石碑,字跡清晰可辨,為后人解讀賓興館的由來、用途及其管理制度、營運模式提供了難得、可靠的文字資料。
2005年,76歲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中國鄉(xiāng)土建筑專家陳志華教授在惠考察賓興館,用手觸摸到鑲嵌在館內墻壁上的碑記時,不禁感慨:“惠州賓興館、特別是館內保存完好的石刻碑記,是目前中國鄉(xiāng)土建筑中最能反映科舉制度的實物之一,十分珍貴,要好好保護!
2011年,惠州市啟動賓興館修復整治工作,嚴格執(zhí)行文物修繕原則,按當年賓興館舊制,恢復了室內院落曲徑通幽、高低錯落有致的建筑布局。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在修繕過程中,館內遺留的《賓興館碑記》《賓興館條約》和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五月碑記等四通石刻也得以妥善保存。
2015年,惠州賓興館被廣東省政府列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多方專家學者論證后,惠州市各相關部門召開聯(lián)席會議,確定由政府出資約0.93億元,全面加固和恢復賓興館,將其修舊如舊,并辟為古代科舉制度陳列館。
2019年1月30日,歷經(jīng)一年半時間修繕的惠州古代科舉制度陳列館(賓興館)正式開館,它終于重獲新生。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稱,在惠州賓興館修復前,省內已有學宮、考棚等以科舉為主題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保存較好、有一定檔次的賓興館還沒發(fā)現(xiàn);葜葙e興館作為現(xiàn)存清代的民辦助學機構,填補了省內空白。
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惠州民俗學者林慧文認為,惠州賓興館是“全國稀有、廣東僅有的科舉相關建筑”,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其開放包容、變革尚新、開拓進取、崇文厚德等獨特的地方精神內涵,對于新時代惠州的發(fā)展仍具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備戰(zhàn)武科舉,考生勤加苦練
串聯(lián)學宮建筑,打造科舉綜合展示地
賓興館位于惠州西湖邊,眾多游客們在飽覽西湖美麗的自然風光后,就會走進這座歷史建筑內,或和秀才、舉人塑像一起向知府作揖,或坐上“宴席”和雕像一起“大快朵頤”。
在館內師生參拜展廳中,師者雕塑前擺放了銅盆,盆內裝有幾束芹菜,據(jù)館內人員介紹,“芹”通“勤”,這是希望學生勤奮讀書的寓意。
在惠州,學子到賓興館祈福似乎成為潮流,每年中考、高考前最盛。也有不少家長帶著小孩來此,通過歷史故事教導孩子們要刻苦學習。
市民陳女士告訴記者:“我們家的小孩即將踏入小學校門,這時候他對很多東西都充滿興趣,希望通過惠州歷代科舉名人的故事,感受惠州的文教歷史,提前感知學習的氛圍。”
事實上,惠州有不少與科舉制度相關的元素,如高榜山、掛榜閣、文筆塔等。在每年惠州市兩會上,惠州市人大代表均針對活化惠州市內科舉元素提出了不少建設性意見。惠州市人大代表秘海英建議,通過設計優(yōu)化街區(qū)環(huán)境,打造多層次多元化的人文景觀,建設文化、商業(yè)、旅游三位一體的示范性街區(qū),將賓興館周邊的西湖商業(yè)步行街、祝屋巷、水東街整合串聯(lián),連接泗洲塔、文筆塔、賓興館等科舉建筑,將其打造成惠州靚麗的城市商業(yè)名片。“同時,希望政府能整合多方資源,打造更多屬于惠州本地的節(jié)慶消費品牌,讓惠州節(jié)慶經(jīng)濟節(jié)節(jié)攀升!
“老實說,若能恢復賓興館、文筆塔片區(qū)一帶的學宮建筑,將其與賓興館串聯(lián)起來,打造科舉文化名片,則更能體現(xiàn)其活化利用的價值!绷只畚姆Q,“賓興館、文筆塔的活化利用需要同該地的歷史文物資源結合起來,要有一個大規(guī)劃,形成一個大氣魄的整體!
林慧文介紹,目前文筆塔附近的惠州府學宮仍保留了一些有價值的歷史文物,還有萬石坊、四牌樓等與惠州歷史文化息息相關的歷史印記:“如果能恢復學宮建筑,重振青云路,適度開放文筆塔,打造惠州科舉文化展示區(qū),便能讓游客感知此片區(qū)的歷史溫度,展現(xiàn)出活化保護的價值!
包國滔認為,賓興館最好與附近的文化遺址聯(lián)合起來,形成帶狀游玩區(qū),實現(xiàn)集聚效應;文筆塔、賓興館均靠近步行街,可以根據(jù)其特色制作紀念票、卡通片、人偶等文創(chuàng)產品。他還表示,惠州尤其應該抓住文筆塔、賓興館的文化底蘊做文章,舉辦相關祭孔儀式,以供考生祈福:“和高榜山的‘山景’相對應,再做一個祈福的江景!相信有望成為有文化底蘊的旅游打卡地!
統(tǒng)籌策劃/羊城晚報記者 陳驍鵬 馬勇
文/林海生 鐘雪平
圖/羊城晚報記者 林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