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免费看_婷婷蜜桃国产精品一区洗澡被公_色aV色av爱avav亚洲色拍_好吊日在线视频观看97_国产极品白嫩出水高潮色欲_无码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

鄧拓之女鄧小嵐:一名革命后代和一個河北村莊的18年

  這無疑是鄧小嵐和馬蘭小樂隊的“高光時刻”:44名來自阜平山區(qū)的孩子組成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用希臘語演唱了《奧林匹克頌》,其中8人是馬蘭小樂隊的成員。

  “小提琴聲伴隨了她成長,為她排解孤獨與憂愁,陪伴她度過了文革中痛失父親、遭受嚴酷打擊的至暗時刻,也給她帶來很多快樂與安慰!

  現實問題是,村里沒錢,往往只能出人工,“包括她建月亮舞臺、音樂城堡,咱沒有那個水平,也沒有資金,都是鄧老師帶著一步一步做的”。

  2022年4月8日,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148人的表彰名單中,有一個名字被方框標注——鄧小嵐,3月21日晚,病逝于北京天壇醫(yī)院,享年79歲。

  新華網發(fā)布的照片中,鄧小嵐一頭銀發(fā),戴著眼鏡,雙手合在胸前望著前方微笑,看起來溫柔又快樂。下方,是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在北京冬奧會上演出的合照。

  鄧小嵐是合唱團的領隊。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上,她領著來自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鎮(zhèn)的44名孩子,用希臘語唱了《奧林匹克頌》。阜平縣馬蘭村,是她投入了生命中最后18年的地方。

  成為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領隊前,鄧小嵐另一個為人所知的身份是“鄧拓之女”——鄧拓是著名新聞工作者,曾任《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鄧小嵐的母親丁一嵐也曾是《晉察冀日報》的一員,后又擔任了開國大典的播音員和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首任臺長。

  父輩的經歷對鄧小嵐影響頗深。鄧小嵐1999年從北京市公安局退休,2003年加入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2016年成為會長。2022年2月底,鄧小嵐帶著馬蘭小樂隊的成員,參加了《晉察冀日報》創(chuàng)刊85周年暨鄧拓誕辰110周年紀念展。

  在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副會長陳華印象里,這是鄧小嵐最后一次公開活動。


▲ 2011年6月29日,河北阜平縣馬蘭村,鄧小嵐和馬蘭小樂隊的孩子們合奏練習。 (視覺中國/圖)

  1

  “和生死相遇的前輩們再次相聚”

  鄧小嵐的骨灰將被安葬到馬蘭村,時間原本定在清明節(jié)。

  妹妹鄧小虹說,雖然姐姐并未留下這樣的遺囑,但在生前,她曾多次向家人和馬蘭村村民流露過這樣的想法。姐姐去世后,阜平縣領導和馬蘭村民代表趕到北京,并表示希望能把她安葬在馬蘭。

  家人們同意了,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骨灰安放儀式暫緩。

  對鄧小嵐而言,馬蘭村是特殊的:這是父輩們戰(zhàn)斗過的地方。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阜平是晉察冀軍區(qū)司令部和邊區(qū)政府所在地。1937年12月,晉察冀軍區(qū)政治部在阜平縣城創(chuàng)辦了《抗敵報》;1940年11月,《抗敵報》改名為《晉察冀日報》。1938年4月,鄧拓被派到《抗敵報》社任報社主任兼總編輯直至《晉察冀日報》終刊。

  陳華的父親陳春森是《晉察冀日報》編委和編輯部負責人之一,也是為數不多與鄧拓一起、完整經歷了整個《晉察冀日報》發(fā)展歷程的人。陳華說,《晉察冀日報》是晉察冀邊區(qū)黨委的機關報,承擔著傳遞信息和調動群眾抗戰(zhàn)的作用,報紙上也會更新最新的戰(zhàn)報:“當時整個晉察冀邊區(qū),包括軍隊、政府、老百姓,都看這個報紙!

  “哪兒的敵人被消滅了,哪兒又打勝仗了,什么地方的群眾發(fā)動起來了,抗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等,報紙都發(fā)消息。包括春耕、秋收,都在報紙上報道!标惾A說,《晉察冀日報》的發(fā)行量一度達到5萬份。

  從創(chuàng)刊到1948年6月和晉冀魯豫邊區(qū)的《人民日報》合并為全新的《人民日報》,《晉察冀日報》經歷了十年的“游擊辦報歲月”。鄧小虹說,十年間,馬蘭村是《晉察冀日報》駐扎次數最多、累計駐扎時間最長的村莊。

  鄧小虹曾撰文回憶鄧拓在馬蘭村辦報的經歷:1939年的春天,報社第一次來到深山中的馬蘭村,許多村民主動獻地、捐木材、出工出力,在山溝里蓋起了二十幾間廠屋供報社印廠使用;戰(zhàn)爭年代,為了保護報社,19名村民遭日軍殺害;在1943年秋季的反掃蕩戰(zhàn)斗中,報社遭遇日軍,有7名同志犧牲后埋葬在馬蘭村的山崖下。

  1997年,鄧小虹和鄧小嵐一起回到馬蘭村,瞻仰烈士墓時,村里的老人告訴她,這塊墓地是鄧拓選的!斑@里緊鄰馬蘭村路,依山傍水,山頂還有一塊凸出的巨石,形似一個鷹頭在守護,他(鄧拓)引用了詩經中的一句話說,‘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此地風水甚好!’”鄧小虹在文章中寫到,烈士墓上鐫刻的,則是鄧拓寫的一首小詩《題馬蘭烈士墓》。

  如今,烈士墓旁新增了一塊白色墓碑,那將是安葬鄧小嵐骨灰的地方。

  墓碑正面的右下角鑲嵌了一把小提琴,那是她最喜歡的樂器!靶√崆俾暟殡S了她成長,為她排解孤獨與憂愁,陪伴她度過了文革中痛失父親、遭受嚴酷打擊的至暗時刻,也給她帶來很多快樂與安慰!编囆『缯f。

  背面則是生平:“鄧小嵐是晉察冀日報社長、當代杰出的新聞工作者鄧拓的女兒,出生在艱苦的反掃蕩歲月中,太行山母親的乳汁哺育了她。1970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先后在山東省泰安制藥廠、北京市公安局工作。2004年來到馬蘭義務輔導山村孩子學習音樂,默默堅守18年,2022年孩子們在第24屆冬奧會上演唱奧林匹克會歌,純凈的歌聲感動世界!

  “如今,小嵐和這些78年前與她生死相遇的前輩們再次相聚直至永遠!编囆『缯f。

  2

  不會唱歌的孩子們

  父輩是曾經并肩的戰(zhàn)友,但陳華和鄧小嵐初次見面,已是2003年。

  彼時的鄧小嵐是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副秘書長!拔腋赣H是會長,他們有時候來家里開會或者看望。”陳華記得,一眾老同志中,年近六十的鄧小嵐是“最年輕的”。

  研究會成立于1982年,參與辦報的103名老同志是最早的成員,丁一嵐是副會長兼秘書長。隨著老人們年歲漸長,孩子們陸續(xù)接替了父輩的工作。鄧小嵐在一眾小輩中最年長,也就最早接手。

  2003年,研究會的人到家里開會,陳華負責端茶倒水。來的人多,她不曾和鄧小嵐單獨聊過。倆人熟悉起來,源于一次考察活動:為了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研究會要和河北省聯合做一個大型的紀念活動,主題以《晉察冀日報》為主。

  父親年邁,陳華代他做了些準備工作,包括要給為報社犧牲的19名馬蘭村村民修建紀念碑。2004年清明節(jié),倆人和研究會的部分老同志一起,回到馬蘭村給烈士們掃墓,并考察村民紀念碑的選址。也是這次,鄧小嵐在胭脂河畔遇到了馬蘭村的孩子們——一群不會唱歌的孩子。

  鄧小虹也參加了這次活動,她記得,遇到孩子們后,鄧小嵐問他們:“你們會唱什么歌呀?給爺爺奶奶們唱首歌吧!”沒想到,孩子們滿臉羞澀,竟然唱不出一首歌。鄧小嵐提示了好幾個經典的兒童歌曲,如《小燕子》《我愛北京天安門》等,甚至連少先隊隊歌都問到了,但孩子們只是茫然地搖頭。

  生前接受媒體采訪時,鄧小嵐也回憶過這個情景:“我原本是隨口一說,就為了和孩子們互動一下,沒想到卻是這個尷尬局面。雖然我知道這里地處深山,依然屬貧困地區(qū),但孩子們連一首歌都不會,還是令我很震驚,當時我的心里特別凄涼,說不出的難受!

  家人和朋友都知道,音樂,對鄧小嵐而言意義重大。上小學時,鄧小嵐就加入了北京市少年宮合唱團;中學時代,她師從廣播交響樂團的老師學習拉小提琴;讀大學時,她也在清華大學的樂隊拉小提琴。

  鄧小虹在回憶鄧小嵐的文章中寫到:“音樂帶給她很多美好的回憶,她堅信音樂是打開人心靈的鑰匙,是重要的精神食糧!

  胭脂河畔這次相遇,讓鄧小嵐在生命的最后18年里,除了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的工作外,多了一項新的“任務”:教孩子們唱歌。

  陳華記得,最初,鄧小嵐每個月去兩次馬蘭村,每次待兩三天。為了趕在周末教孩子們唱歌,她周五一早就得從北京出發(fā)。最初只能坐火車,先到河北定州,下車后換乘公交到阜平,最后再從阜平坐客車到村里。陳華說:“她早上8點出去,得到下午五六點才能到村里!

  后來,高速通了,單程時間縮短了不少。早年間,陳華曾跟著鄧小嵐去過一趟。那天一大早,她們從北京長途汽車站開始坐大巴車,中午到了一個換乘站點,倆人下車吃了碗面,又轉乘鄉(xiāng)間的小巴,到村口時,也已經三四點了。

  “她平時都一個人走,那天我跟著她一起,賣飯的老板還問她說:‘鄧大姐,你今天有客人啊,還不要個菜?’”陳華記得,老板說,鄧小嵐每次就吃一碗面。那天,她們多點了一份拍黃瓜。

  在北京和馬蘭一趟又一趟的往返間,2006年,馬蘭小樂隊成立了,鄧小嵐去得也更勤了。

  3

  “外面的世界”

  16年后的北京冬奧會,無疑是鄧小嵐和馬蘭小樂隊的“高光時刻”:44名來自阜平山區(qū)的孩子組成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在開幕式上用希臘語演唱了《奧林匹克頌》,其中8人是馬蘭小樂隊的成員。

  登上冬奧會舞臺的路走了十多年,馬蘭小樂隊的演出經歷,是從北京中山公園開始的。

  陳華知道,小樂隊成立之初,鄧小嵐就想讓孩子們經受鍛煉、走出大山:“怎么能讓孩子們看到外面的世界呢?就是帶他們去演出!2008年秋天,鄧小嵐帶著6個孩子來到北京,給《晉察冀日報》的老人們演出。這也是馬蘭小樂隊第一次公開演出。

  演出場地是陳華聯系的,在中山公園長廊靠墻的角落里。9月的北京,陽光正好,一群孩子穿著白襯衣、藍褲子,戴著紅領巾,在公園邊上拉小提琴。對面坐著的,是二十多位《晉察冀日報》的老同志和他們的子女。

  在北京,他們住在鄧小嵐家里。那是一個小三居,陳華說,天氣暖和,孩子們睡床上,鄧小蘭的丈夫只能打地鋪。演出結束后,鄧小嵐和丈夫還帶著孩子們逛了天安門廣場。“孩子們覺得,北京這么大,你想他們山溝里出來嘛,第一次進北京,就是給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走出來的機會!

  不僅是演出,小樂隊的故事里,每每離不開革命后代們的身影。一個簡單的例子是,樂隊使用的樂器,大都是鄧小嵐的親戚朋友所捐贈,而這些捐贈者,幾乎都是老一輩革命者的后代。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喬云霞在2005年認識鄧小嵐。那一年,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與寫作》和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提出舉辦“晉察冀日報史學術研討會”。喬云霞和鄧小嵐都參加了。

  喬云霞記得,初見時,鄧小嵐文文靜靜的,話也不多。2005年10月,倆人到山西長治參加第二屆太行山新聞論壇活動時住到了一起,“每晚聊天到深夜”,也由此成為好朋友。全國勞模申紀蘭還去賓館看望了她們。

  到了2010年,鄧小嵐找到喬云霞,希望“幫小樂隊提高一下”,“她總覺得自己不是專業(yè)的,希望能讓河北大學音樂系幫幫她!眴淘葡颊业剿囆g學院領導和分管副校長,談了音樂支教的事情。在關于音樂支教的座談會上,喬云霞也提到了馬蘭村和鄧小嵐。

  喬云霞牽線搭橋之下,2011年4月24日,河北大學藝術學院第一支“音樂支教”社會實踐小分隊前往馬蘭村。自此,河北大學開始了十年的馬蘭村音樂支教故事。同年年底,馬蘭小樂隊還參與了河北大學90周年校慶晚會的演出。

  馬蘭小樂隊開始有些名氣了,“有機會就演”。

  2012年,鄧小嵐帶馬蘭小樂隊參加了北京衛(wèi)視春晚,演出曲目是《我們的田野》。和小樂隊同臺演出的,是將軍后代合唱團,陳毅之子陳昊蘇、聶榮臻之女聶力、馬本齋之子馬國超、李先念之女李紫陽等都是合唱團的成員。

  2013年8月,第一屆馬蘭兒童音樂節(jié)在山谷中開幕。防雨布鋪在地上,就是舞臺;旁邊放一塊大屏幕,是舞臺背景;七彩的“馬蘭兒童音樂節(jié)”大字立在山坡上,隱約還能看見大字底端種著的莊稼。

  音樂節(jié)籌備之初,鄧小嵐就向朋友們發(fā)出了邀請!暗谝淮无k音樂會,沒什么名氣,我們都去給她捧場!标惾A說,“報社子弟都說要去,離北京多遠我們也去。”

  將軍后代合唱團也來了。一張音樂節(jié)現場的照片顯示,將軍后代合唱團的團員們穿著深藍色制服、戴著大檐帽,分成兩排站在舞臺內側。他們前面是唱歌和演奏手風琴、小提琴、橫笛的孩子們。鄧小嵐穿著紅襯衣,站在孩子們中間,和他們一起唱。

  第二屆音樂節(jié)從馬蘭村挪到了阜平縣城,將軍后代合唱團依然參演。陳華記得,對方來了幾十個人,在舞臺上站了四排。在她看來,馬蘭村對他們也有著特別的意義!八麄兒芏嗳说母篙吺菑臅x察冀出去的,回來也是對父輩很好的紀念!标惾A說。

  這一次,小樂隊和合唱團合唱了《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最早就登在《晉察冀日報》的副刊上,它也是馬蘭小樂隊演出的保留曲目。

  鄧小虹曾在回憶文章中說,迄今為止,經常參加小樂隊活動的二十多個孩子中,有3人大學考取了音樂相關專業(yè),還有孩子學了經濟、電子、自控、會計、園林、醫(yī)護等專業(yè)。

  4

  “他們都羨慕我們”

  隨著小樂隊的一場又一場演出,馬蘭小學和馬蘭村也迎來了新的變化。

  劉凱是阜平縣城南莊鎮(zhèn)夏莊學區(qū)中心校校長,中心校下轄9所完全小學,馬蘭小學是其中之一。2005年,劉凱在中心校當副校長時,就知道馬蘭小學——地處阜平縣、靈壽縣和山西省三地交界,格外偏僻。

  和偏僻相伴的往往是貧窮。阜平在很長時間里是河北有名的貧困縣,大山深處的馬蘭小學,亦和貧窮相伴,曾經只有兩名老師、四間房子,教師休息室靠一根枯樹干支撐。

  陳華和鄧小虹都記得,鄧小嵐拿出了退休金,還和弟弟妹妹一起湊了4萬元,修建了新的教室。后來,她又為孩子們修了一座三層的“音樂城堡”和“月亮舞臺”。

  馬蘭村支書孫志勝說,村里很支持鄧小嵐的想法,但現實問題是,村里沒錢,往往只能出人工,“包括她建月亮舞臺、音樂城堡,咱沒有那個水平,也沒有資金,都是鄧老師帶著一步一步做的”。

  有媒體報道,因為沒錢,月亮舞臺的建設一度擱置。孫志勝透露,鄧小嵐找過銀行,想以自己的工資作為抵押,貸款未果。直到2021年10月,她自籌資金建設的月亮舞臺終于基本落成。

  孫志勝記得,鄧小嵐剛來時,學校沒有音樂老師。如今,除了支教老師,還配備了一名專職音樂教師。劉凱表示,除了音樂支教,馬蘭小學目前還有兩名教文化課的支教老師,“在阜平,別的村小沒有這樣的!

  孩子們也總能收到來自各地的捐贈,“書包、本子、鉛筆這些,好多都是愛心人士捐贈的,孩子們基本能做到上學不用花一分錢。”劉凱坦陳,如果沒有鄧小嵐的名氣,這些捐贈不會來得這么容易。

  村子也發(fā)展起了旅游業(yè)。村口立著一塊紅色的牌子,上面寫著“紅色馬蘭、音樂馬蘭、生態(tài)馬蘭”,這12個字,也是鄧小嵐給馬蘭村提出的三張名片。

  孫志勝記得,因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以往馬蘭村里幾乎不見外人。鄧小嵐開始到村里支教后,帶來不少自己的朋友。而隨著小樂隊名氣漸長和音樂節(jié)的舉辦,到馬蘭村旅游的外地人多了起來!艾F在村里老百姓的房子蓋得都挺好,可以搞農家樂、民宿,自然收入也增加了!

  孫志勝說,馬蘭行政村共有22個自然村,其余21個都已整體搬遷。馬蘭自然村因為《晉察冀日報》舊址被整體保留了下來,成為“改造提升村”,村民們則住進了村旁新建的小區(qū)。如今,馬蘭村的外觀還是土坯房,但內部都是現代化的設施。《晉察冀日報》舊址,也是鄧小嵐到馬蘭村支教后才發(fā)展起來的。

  到馬蘭村旅游,除了《晉察冀日報》舊址,游客們的“打卡地”也包括月亮舞臺和音樂城堡。

  “現在旅游業(yè)成了里村最大的產業(yè)了!睂O志勝說。

  也因為鄧小嵐的關系,孫志勝見到了不少縣、市甚至省一級的官員。“鄧老師她自己來,一般不驚動縣里。只有大事,比如舉辦音樂會,她跟領導們溝通,領導們也支持!

  遇到領導考察,有時,孫志勝會借此機會向對方提提訴求。比如,希望能大力發(fā)展馬蘭的旅游:“市長也說支持。前幾年脫貧攻堅,上邊對我們的支持力度也挺大的,好多產業(yè)資源都往我們這兒傾斜!

  偶爾,和周邊村的村支書交流,孫志勝還會受到大家的羨慕,“他們都羨慕我們能有這么好的發(fā)展機會。”

  5

  倒在馬蘭村

  2022年是《晉察冀日報》創(chuàng)刊85周年暨鄧拓誕辰110周年,“逢五逢十的大年”。2月23日,紀念展在保定新蓮池書院舉行。陳華說:“我們研究會為搞紀念活動,報社子弟兵這次從北京去了19個!

  紀念展展出了鄧拓、舒同和陳春森的書法真跡,以及部分《晉察冀日報》原版文獻報紙及《晉察冀日報》復制報紙;顒由,馬蘭小樂隊唱了《題馬蘭烈士墓》《如果有一天你來到馬蘭》《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三首歌。

  在陳華看來,那天“特別好”:“第一首歌,是她父親的詩,她譜曲,寫成了歌;第二首歌唱的是馬蘭,他們的家鄉(xiāng)。第三首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它首登就是在《晉察冀日報》上。”

  陳華記得,唱最后一首歌時,鄧小嵐說第一段由孩子們唱,第二段大家一起唱,“但實際第一段就全體起立,跟著孩子們一塊兒唱了。”這是她指揮大家唱的最后一首歌。

  受訪者眼里,在生命的最后時光,鄧小嵐最記掛的是月亮舞臺的建設!八恢毕肱粋石頭的舞臺,刮風下雨都不怕!标惾A說,以往的音樂節(jié),都是臨時搭建舞臺,費工費料不說,遇到下雨就不能使用。

  設計圖紙中,月亮舞臺分為兩半:一半是白色的、半月形狀的建筑,是后臺和演員們的更衣室;一半是白色的、半月形狀的舞臺。從上方往下看去,兩輪半月合在一起,就成了一輪滿月。

  鄧小嵐原本希望,2022年的音樂節(jié)能在月亮舞臺舉辦。按照往年的習慣,為了不耽擱孩子們上課,音樂節(jié)的時間是在暑假,今年卻提前到了5月。

  鄧小嵐去世后,陳華有點明白了:她可能是怕來不及。3月初,鄧小嵐和丈夫到醫(yī)院復查,對方有嚴重心臟病,放著6個心臟支架。醫(yī)生也安排了鄧小嵐一起體檢,“完了兩個片子一對比,醫(yī)生說你還不如你愛人的狀態(tài)。”醫(yī)生建議鄧小嵐馬上住院,她沒答應。

  據《保定日報》報道,2022年3月19日,經歷一場降雪,馬蘭很冷。城南莊鎮(zhèn)副鎮(zhèn)長張?zhí)m成作為包村干部,到月亮舞臺查看施工進度,鄧小嵐正在那里跟施工團隊商量水渠的臺階設置。水渠將是馬蘭的旅游景觀,鄧小嵐希望它為月亮舞臺供水同時,還能做漂流用。

  鄧小嵐和張?zhí)m成聊起自己的規(guī)劃:“這邊要建成生態(tài)停車場,廁所一定要衛(wèi)生并且通水,溝里要種上美麗的梨花,音樂節(jié)會更高端大氣,游客也會更喜歡。”“咱們一會兒再去音樂城堡看看,那里的綠化要加些美觀的護欄,我想去看看樣式……”

  17時5分,毫無征兆,鄧小嵐倒了下去。

  張?zhí)m成給孫志勝打了電話,又打了120。5分鐘后,村醫(yī)來了;救護車把鄧小嵐送到了縣醫(yī)院,做溶栓后,又轉到北京。

  2天后,鄧小嵐因突發(fā)腦血栓醫(yī)治無效去世。

  在朋友們看來,鄧小嵐原本可以在北京擁有一個舒適的晚年。但去馬蘭,教孩子們唱歌,這件事她做了18年。陳華說,她和鄧小嵐的丈夫聊天,對方有時也開玩笑,“我們家就是她的招待所,住兩天就走了!

  “最初,爸爸和我們都很擔心媽媽的身體,但看到她發(fā)自心底的快樂,只好不去扯后腿!编囆沟呐畠簞⒚髅鹘邮苄氯A社采訪時說。

  鄧小嵐去世后,曾經的朋友們,陳毅之子陳昊蘇、周恩來家人周秉和、朱德后人劉建、開國上將陳士榘后人陳人康、任輔臣烈士后人任公偉、趙一曼后人陳紅等人都發(fā)文悼念。在陳華眼里,鄧小嵐“是革命后代的榜樣”。

  陳華很悲痛,但回過頭來她也意識到,某種意義上,2月23日的紀念活動辦得非常圓滿!凹o念父親這個事,在她心里一直是很重要的。也紀念了《晉察冀日報》創(chuàng)刊85周年,她也做到了對父輩革命事業(yè)的傳承。”

  “她想做的事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就這樣靜靜地走了,沒有遺憾!标惾A說。

  文|南方周末記者 李桂

  南方周末實習生 蔣敏玉

  

編輯:海晏
上一篇: